在討論「同婚」議題之前,應該要知道《海底總動員》 Nemo 的小秘密

A-Tsai
23 min readJun 24, 2019

--

這幾年因為投入精準醫療相關領域,深深體會這個「人類基因體」的坑有多深,處處充滿著未知性與不確定性。例如一個新的基因變異點到底會不會致病?亦或是一個已被醫學界公開發表會有致病性的變異點,後來發現某些人種帶有這個變異點卻都不會發病。

經過去年同婚公投到前陣子的同婚專法,相信大家對「同婚」的看法心中已有一把尺。但在閱讀本文前,請大家先把「心中那把尺」暫時擱下,泡杯咖啡或茶,跟著我一起從「社會事件、生物學、理論與例外、理論模型的演進」等四個面向來細細品嘗。

社會事件

以下這些社會事件是驅始我撰寫本文的動機:

奧蘭多槍擊事件

歐瑪馬丁自拍照 (參考自 https://s.yimg.com/ny/api/res/1.2/fdoIRcfNI7Oe2TITslFFhw--~A/YXBwaWQ9aGlnaGxhbmRlcjtzbT0xO3c9ODAw/http://media.zenfs.com/zh-Hant-TW/homerun/nownews.com/0e18b4a756468a8894235a9d54fcd145

2016年6月14日凌晨美國29歲的阿富汗裔恐嫌歐瑪馬丁(Omar Mateen)闖入奧蘭多一間「Pulse」同志酒吧槍殺50人後遭警方攻堅擊斃 [1]。案發後,馬丁的父親沙迪克(Seddique Mateen)卻在自家臉書上貼文聲稱「上帝會懲罰同性戀者」。根據報導,沙迪克表示兒子可能是在邁阿密看到一對男同志親密才憤而計畫行凶。

美國11州為了「上廁所」齊告歐巴馬政府

在2016年歐巴馬政府由司法部和教育部共同發表這項「跨性別廁所使用指南」,要全國各級學校讓跨性別學生「依自己所認定的性別」來使用公廁,而不需要依照「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來選用廁所 [2]。此舉受到人權和同志團體大力支持,但卻也遭到保守派強烈抨擊。所以,有11州政府及官員提出聯邦訴訟控告歐巴馬執政團隊,挑戰其日前頒布的「跨性別廁所使用指南」之合法性。指出所頒佈的指令「沒有任何法律依據」,且會造成「全國各級學校運作大地震」。

參考自 https://www.mydoorsign.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3/11/allgender.gif

美俄勒岡州政府首認「無性別」

在美國繼跨性別後,最新的話題是「無性向」( Asexuality,又稱「第四性取向」)。美國俄勒岡州在 2017 年 3 月一名27歲的遊戲設計師帕奇(Patch)成為美國首例獲得法律正式認可的「無性別者」案例 [3]。他表示大概六歲左右,性別就對他沒有任何意義了。在青少年時期了解到跨性別人群,但了解他自己不是這一類人;之後他又知道了性別不明者,但是他也覺得自己也不像他們。他覺得沒有一個性別身分適合他自己,代表他的個人特質。

Patch 個人照 (參考自 https://kairos.news/wp-content/uploads/2017/03/170322-no-gender-mn-1340_e08f285c4cd7ef301e92183e79f7869e.nbcnews-ux-2880-1000.jpg)

同志基督徒公投後自殺

以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社會事件,讓我們回來看看台灣。在台灣去年舉辦愛家公投,一名不被接納的同志基督徒,在愛家公投隔天結束自己20餘載的人生 [4]。出身自靈糧堂教派家庭的Terry,因其同志身份不為父母接受,高三便被斷絕經濟支援。他離開家鄉台南到台北獨自謀生,原以為能處於較為友善的環境,但教會內部的反同氛圍依舊令人窘迫。愛家公投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公投的隔天,他就結束了自己短短20餘載的人生。

天災引發的不幸,很難避免;但因為誤解而引發的不幸,絕大部分是可以避免,只要「資訊充份公開、社會充份溝通」。以下就是我認為在討論「同婚議題前」的必要資訊,必須充份公開。

生物學

大家在國中時的生物課就有提到遺傳密碼是紀錄在 DNA 中,人類共有 23 對染色體。前22對為體染色體,而第 23 對為性染色體,其中女性是 XX,男性為 XY,如下圖所示:

參考自 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429381/

所以我們通常以「Y染色體」的有無來當作區分「性別」的依據;但在基因檢測未普及的時代,剛出生的寶寶就以外觀可以容易觀察到性器官的為主。所以問題來了:

是不是有 Y 染色體的人一定有男性生殖器?

接著第二個問題是以下等號是不是都成立?

男性 = 有Y染色體的人 = 有陰莖(Penis) = 有睪丸 (Testis)
女性 = 沒有 Y 染色體的人 =有陰道 (Vagina) = 有卵巢 (Ovary)

第三個再回到根本定義的問題是:

人類就只分「男性」和「女性」兩種類別嗎?

理論與例外

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曾說:

There is nothing more certain and unchanging than uncertainty and change.

中文可以翻譯成:

唯一確定的事就是不確定;唯一不變的事就是改變

這句話很合適來描述以下的內容。

DNA結構一定是雙股螺旋嗎?

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 於 1953 年提出 DNA 的雙股螺旋結構,獲得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也使得“雙股螺旋”DNA 形狀深深烙印在人類的腦中,也是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The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的重要基礎。

參考自 https://www.compoundchem.com/2015/03/24/dna/

但是不是所有 DNA 一定是雙股螺旋的結構呢?

Maurice Guéron 研究團隊於 1993 年在活體外發現四聯體(tetrameric)DNA 結構,稱為嵌入模體(intercalated motif , i-motif)[5] 。2018 年 4 月 23 日,由 Garvan 醫學研究所研究團隊刊登於《Nature Chemistry》期刊的一項新研究提供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證實 i-motif 確實存在人體細胞內,並且它在人體基因調控中,扮演相關重要的角色。

參考自 https://geneonline.news/wp-content/uploads/2018/04/i-motif.jpg

哇!我們生物老師教的原來是錯的! DNA 其實「不只」雙股螺旋結構,還有其它的!那性別 (Sex) 呢?

性別重新定義 (Sex Redefined)

2015年在 Nature 期刋上有一篇文章發表,題目就叫「Sex Redefined」[6]。起因是一位 46 歲的孕婦懷第三胎到澳州皇家墨爾本醫院做羊膜穿刺的檢測,報告顯示有異常,原本以為是胎兒基因異常所致。進一步檢測後發現胎兒沒問題,有問題的是這位己經生過 2 胎的孕婦。原來她的體內有 2 組細胞,一組的性染色體是 XX,另一組則是 XY。咦?之前生物老師不是教我們說有 Y 染色體就是男性嗎?這位女士已經生過 2 個小孩了,怎麼這位女士有 Y 染色體呢?論文中提到傳統兩個性別的模型太過簡化,存在太多例外情況,所以提出「性別頻譜」(The Sex Spectrum)的模型來描述人類的性別,從「染色體」(Chromosomes)、「性腺」(Gonads) 、「生殖器」(Genitals) 和其它特徵等四個面向來重新定義人類的性別,如下表所示,從最左邊典型的男性到頻譜最右邊典型的女性,總共有九種類型。

參考自 https://www.nature.com/news/polopoly_fs/1.16943!/menu/main/topColumns/topLeftColumn/pdf/518288a.pdf

其後續的討論 [7] 中,更直接表明二元性別 (Binary Sex)的理論模型並不合適,科學家們也曾提出 Five Sex Model 和 Nine Sex Model 等模型,也提出 Chromosome Sex 或 Hormonal Sex 等更多角度來描述性別。 文中提到早在 1968 年生物學家 Keith L Moore 有篇發表在 JAMA 的論文 Nin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someone’s sexual identity 提到 9 種不同元件來描述性別,包含:External genital appearance、Internal reproductive organs、Structure of the gonads、 Endocrinologic sex、Genetic sex、Nuclear sex、Chromosomal sex、 Psychological sex 和 Social sex 等。讓我們有更多指標來描述性別,如此,有 Y 染色體可以懷孕生小孩也不足以為奇了。

然而,「性別」不是二元表示,那「性向」(Gender) 呢?

金賽性向量表 (Kinsey Scale)

美國性學專家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博士制定的一個尺度,嘗試用0至6代表人的性取向 (Gender) 定位,如下表所示:

參考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8%B3%BD%E9%87%8F%E8%A1%A8

它在1948年金賽博士的《男性的性行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一書中首次發表。金賽博士認為男人並不是只有「同性戀」和「異性戀」兩種,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戀/雙性戀傾向,分別只取決於程度。但同性戀占全人類有多少比例呢?最常聽到「10%」的結論。1994年有項具指標性的全美調查 [8],結果顯示有2.8%的男性與1.4%的女性認為自己是同性戀者 。到了2010年,另一項調查則顯示男女同性戀者各佔8%及7%。但為什麼同志比例在16年內增加了這麼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社會的氛圍比過去更 接受同志族群,因此同志就較能自在地承認自己的性向。

如同 ‘Binary’ Sex 的二元理論,以 ‘Binary’ Gender 的二元理論來描述人類的性向,會發現產生太多例外狀況,同時也突顯此模型在描述能力的不足。

另外一個重要的觀點是金賽博士特別強調僅僅依靠量表上的六個分類是無法囊括每個人的性慾望類型。他寫道:「應該意識到,現實中包括每個量表類型中的個體,也包括處於量表兩個極端與中間每個類別的連續性個體。」

讓我們再回到金賽量表 [9] 的定義:「是在研究中基於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內』的經驗或反應來描述一個人的性取向的評級表。」

什麼是「在特定時間內」呢?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特定時間」呢?難道說,我們的性向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讓我們來看看海底總動員的 Nemo 怎麼說。

「海底總動員」的尼莫是公的還是母的?

小丑魚(Clownfish / Anemonefish)是對雀鯛科底下的海葵魚亞科(Amphiprioninae)魚類的俗稱,是一種熱帶海水魚。

參考自 https://imgix.bustle.com/rehost/2016/9/13/4fc99f5e-a685-4761-8367-7d0a8f7373e0.jpg?w=970&h=546&fit=crop&crop=faces&auto=format&q=70&dpr=2

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的主角小丑魚尼莫 (Nemo) 從牠居住的海葵家中失蹤了,於是喪偶的父親必須動身去找牠。《海底總動員》這部電影避開了小丑魚最有趣的一面,那就是小丑魚屬於階段性雌雄同體(sequential hermaphrodite)動物,所有剛出生的小丑魚都是雄性,但具有變性的能力,一旦從雄性變成雌性,就無法再變回雄性。

影片中說尼莫的父母終生相愛,但現實的小丑魚過的是群體生活,由數隻都是雄性的小丑魚共享一隻海葵。其中,通常體型最大的雄性會變成雌性,第二大的小丑魚則發育出具有功能的睪丸;由前者會排卵,後者負責讓卵受精。而其餘的小丑魚則在一旁維護海葵以及牠們家族寶貴的受精卵。小丑魚家族的階級結構 [10],單純由體型與體力決定, 如果伴侶中有一隻死去,排在下一順位的小丑魚會迅速取代其位置。如果死去的是雌性家長,原本第二順位具有生殖力的雄性會取而代之,成為第一順位,變性成為雌魚。

原來不只內在的性傾向會隨時間和環境而改變,外在的性特徵在小丑魚這個物種也會隨時間和環境而改變呀!介紹到這裡,若你還是覺得這些只是特例,說服力仍顯不足,只好再請各位繼續看下去 …

更多例外

只有小丑魚這些較低等物種會產生例外,在我們高等人類上是不可能出現這種狀況的!

據報導 [11],在中美洲的多明尼加共和國薩利納斯的村莊裡,每90個「女童」中就會有一人在12歲進入青春期後長出男性生殖器官,發生這種異常現象的「假陰陽人」被稱作 Guevedoces,意思為「12歲時的陰莖」(penis at twelve)。這種現象是基因遺傳導致的,當地的胎兒在子宮內發育時,缺乏一種決定性別的酶「5-alpha-reductase」,因此在出生後,嬰兒不具有睾丸,性器官外形極像陰道。當孩子成長至青春期時,也就是12歲左右,他們的體內會大量分泌睾酮素,使得聲音變粗、性器官發育成陰莖。BBC電視台還將這種現象拍攝成紀錄片「生命倒計時」(Countdown to Life)。

BBC News — Countdown to Life

若你覺得「假陰陽人」只是特例,那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一下「真陰陽人」吧!首先,從定義開始,醫學上將陰陽人 (又稱雙性人,英文叫Intersex) [12] 區分三種:

(一)真性陰陽人:具有內外兩性男女生殖器官(同時有睪丸也有卵巢,或一側是睪丸,另一側是卵巢)。染色體XX或XY,外表似男性也似女性的雌雄同體。
(二)男性陰陽人(外陰內陽):有女性化的身材,胸部發達有如女性乳房,皮膚光滑、汗毛柔細,陰道短小或無陰道,無子宮也無卵巢,所以無月經。隱睪丸藏在腹腔內,性染色體為XY(男性)。
(三)女性陰陽人(外陽內陰):外表男性化,體形短小粗壯、體毛多、聲音低沈,有子宮、卵巢,但陰蒂特大,被誤認是男性生殖器,性染色體XX(女性)。

以下提供更多相關報導供大家參考:

「夠了!這些都只是特例!」

~~~某些人的心裡話~~~

所以我們必須試著回答那這類非典型的男性或女性到底有多少呢?聯合國資料顯示,雙性人人口約占總人口的 0.05%~1.7%,以此推估,台灣可能有40萬雙性人 [13]。引述Oragnization Intersex International — Chinese 組織的文章 [14] ,根據 Sharon Preves針對這個主題所做的一項非常徹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稍微比較正確的統計:「這項機率可以高達百分之四。」

但台灣政府並無雙性人人權措施 ,所以在 2018 年監察院針對衛福部與內政部對於雙性人沒有任何有意義的資料統計,也沒有主動進行研究,對雙性人出生後性別登記、是否需要醫療手術等,都視而不見而提出糾正。但其實台灣戶政系統中,除了「1男」、「2女」以外,本來就有「0不明」和「9不適用」,只是台灣人普遍不知道,內政部也未曾宣導,因此這兩個選項,台灣從未有人使用過。

理論模型的演進

讓我們先從天文開始說起 …

地心說 vs. 日心說

由於缺乏足夠的宇宙觀測數據,人們誤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在2世紀時,古希臘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提出地心說的模型,再加上本輪的理論來說明這些星體除了繞地軌道外,還會沿著一些小軌道運轉,而當時天主教教會接納此為世界觀的「正統理論」。16世紀時,哥白尼提出天體運行論,第一次提出地球繞太陽旋轉的日心說,否定了托勒密的地心說。由於當時羅馬天主教的腐敗墮落和對《聖經》錯誤的解釋 [15],羅馬天主教採取了否定日心說、支持地心說的態度,就使這場爭論被許多人誤認為是科學與《聖經》的衝突。

地心說 vs. 日心說 (參考自 https://pic4.zhimg.com/v2-af4cb514073ed0e75f8830646b3ae5e5_1200x500.jpg)

如下圖,讓我們從星體運行軌跡來分析這 2 個理論模型,當我們以地球為中心來看九大行星的運行軌跡時,就會發現很多「例外」的狀況;但當我們以太陽為中心時,所有「例外」都不見了,每顆行星的運行軌跡就變得比較合理了。

同樣的,當我們以二元性別 (Binary Sex) 或二元性向 (Binary Gender) 來套到每個人的身上時,就會產生一大堆所謂的「例外」。但這些「例外」其實是「錯誤的理論模型」所造成的,就如同地心說一樣。

好吧!就算二元性別的理論模型是錯的,但很多人覺得「同性戀」是一種病,會傳染,可以透過「適當的醫療行為」來矯正,但真的是這樣嗎?

同性戀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

在「同性戀是病」的年代有所謂「性傾向矯正」的治療,利用生理上的電擊和藥物刺激,再加上心理上的社會認同、宗教信條來強迫。事實上,這些治療根本是無效的,也就是「同性戀是病」這樣的理論模型是有問題的,同時呼應前一段提到錯誤的理論模型只會產生更多的「例外」。今年初美國著名的性傾向矯正治療師馬希森 [16] 承認這些治療的無效性,甚至公開表示自己本身就是同性戀,因為教會的關係而壓抑自己。
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90年5月17日,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中除名,也就是正式公告「同性戀」並不是一個疾病,所以也無需治療 [17] 。因此,國際上許多國家上己將 517 訂為「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IDAHOT)。然而,2019 年 4 月東南亞小國汶萊公告將實施將同性戀者亂石砸死的伊斯蘭律法,引發人權團體和國際社會強烈批評。在排山倒海壓力下,汶萊蘇丹哈山納波嘉宣布延長暫停執行相關刑罰的措施,試圖平息眾怒。全球仍有72國將LGBT視為違法,根據「國際同性戀聯合會」(ILGA)[19] 表示,伊朗、沙特阿拉伯、葉門、蘇丹、茅利塔尼亞以及尼日利亞和索馬里亞的部分地區也將同性關係納入死刑。

什麼才叫做「病」?

在2018年初,世界衛生組織 (WHO) 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台灣的衛福部也隨之跟進。為什麼世衛急著將網路成癮症列為精神疾病?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 [20] 表示:「這個問題被關注十多年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網路成癮後的症狀和酗酒、吸毒很像,都有戒斷的問題,」,令人擔心的是台灣、大陸、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網路成癮高風險族群比歐美國家高,尤其台灣兒童和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少,民眾平均上網時間名列全球前茅情況下更需注意。

在台灣,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網路遊戲成癮症」的朋友,他們的確生病了,但我們接納他們;同時,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同性戀」的朋友,他們根本沒有生病,請問我們為什麼不能接納他們?

結論

四年前就開始蘊釀這篇文章,但當初的目標是希望從 DNA 上找到「同志基因」,但這幾年有幸接觸到精神相關疾病的基因體資料分析,心得是這類精神疾病屬於複雜性疾病 (Complex Disease),也就是非單一基因疾病 (Single Gene Disease),不太可能找到所謂的 Hotspot 來當作 Biomarker,所以也無法單純從基因上的變異來解釋「同性」的生理機制。因此,就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中,只有在給高中生或大學生的演講中會簡單描述一下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但深怕不小心觸動了一些有「同志」體質的學生,引發不必要的困擾,所以演講重點只放在要大家尊重「同志」,因為他們也是「正常人」,不需要給與同情或憐憫之心,因為他們就跟大家一樣的「一般人」。

去年愛家公投的結果讓我十分驚訝,原來我一直活在同溫層中。很高興今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婚專法」,所以很高興地看到下面這樣世界地圖,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所以,我覺得就不需要急著撰寫這篇文章。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參考自 [21])

但上星期,不小心看到下面這張地圖,就激起我一定要完成這篇文章的動力,雖然現在工作上壓力也很大,但若不將這篇文章整理好,我只會繼續活在後悔中。

因為不曉得世上的某個地方,某位同志又因為被親人、朋友誤解而死亡 。就如同下面的新聞事件:

若你是「同志」,恭喜你,全世界正往對的方向前進中,勇敢地當自己!

若你是「非同志」,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文,讓我們一起努力提供一個更有善的環境。

若你還「不確定自己的性向」,希望本文能協助你探索自己,社會上有很多管道可以協助你,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措折而喪志,給自己也給別人多一點時間,相信未來是美好的!

也歡迎關注這個議題的讀者提供給我更多觀點來討論「同性戀」這個議題。當然,選擇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就己經表明「我不參選 2020 台灣總統了!」

但下一屆就不確定囉 ~~~

參考資料

[1] https://tw.news.yahoo.com/%E5%A5%A7%E8%98%AD%E5%A4%9A%E6%A7%8D%E6%89%8B%E7%88%B6%E8%A6%AA-%E4%B8%8A%E5%B8%9D%E6%9C%83%E6%87%B2%E7%BD%B0%E5%90%8C%E6%80%A7%E6%88%80-042447665.html

[2]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60526/870840/

[3] https://kairos.news/66247

[4]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225002538-260402?chdtv

[5] https://geneonline.news/index.php/2018/04/25/i-motif-dna-in-human-cells/

[6] https://www.nature.com/news/sex-redefined-1.16943

[7]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the-h-word/2015/feb/19/nature-sex-redefined-we-have-never-been-binary

[8]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9078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8%B3%BD%E9%87%8F%E8%A1%A8

[10]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2694

[11] 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daily/20040131/681441/

[12] 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daily/20040131/681441/

[13]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870

[14] http://www.oii.tw/Home/misconceptions

[15]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7806058798987564.html

[16] https://www.storm.mg/article/875328

[17] https://tw.news.yahoo.com/517%E5%9C%8B%E9%9A%9B%E4%B8%8D%E5%86%8D%E6%81%90%E5%90%8C%E6%97%A5-%E5%90%8C%E6%80%A7%E6%88%80who%E9%99%A4%E7%97%85%E5%8C%9630%E5%91%A8%E5%B9%B4-113100553.html

[18] https://tw.news.yahoo.com/%E7%9F%B3%E5%88%91%E8%99%95%E6%AD%BB%E7%94%B7%E5%90%8C%E5%BF%97-%E6%B1%B6%E8%90%8A%E5%AE%A3%E5%B8%83%E5%BB%B6%E6%9C%9F-215003176.html

[19]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7812862

[20]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696

[21]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517%E5%9C%8B%E9%9A%9B%E4%B8%8D%E5%86%8D%E6%81%90%E5%90%8C%E6%97%A5%E3%80%80%E5%90%8C%E6%80%A7%E6%88%80WHO%E9%99%A4%E7%97%85%E5%8C%9630%E5%91%A8%E5%B9%B4-EDKaJ2

--

--